“红色走读”“云游”作品展播

别只看土灶台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15:18浏览次数:

别只看土灶台!“云游”红馆,

化学人找到精神共鸣点

作者:王晓晴、袁媛、王依涵、杨书冰、刘津、孙忆欣

指导老师:王颖

打开“红色江西”数字展馆,我们锁定在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后勤保障展区”,聚焦在展区复原的“战地临时药剂室”场景。在此场景中我们注意到了陶制药罐,简易蒸馏装置,标注着“消毒用”的盐水桶,这些藏品让我们不禁想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先辈们是如何制作出“军需防线”。就在今日让我们利用化工的角度与这些化工先辈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陶制药罐里的“土法化工”:藏着怎样的化学智慧?

南昌起义前后物资匮乏,硝石作为火药与消毒物资的关键原料,化工小组只能从老墙土、厕所旁堆积土中提取硝酸钾。

照片中的陶罐是如今做工优良的陶罐,当年的条件艰苦所用的陶罐做工粗糙,但就是用着那些陶罐制作出了硝石。在敌人封锁物资的绝境中革命先辈们用原始的器具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地化工突围”。

“土法化工”中的逻辑是利用收集的硝土打碎过筛充分溶解之后再利用草木灰沉淀除杂最后蒸发结晶。过去的“土法化工”与 我们现在的制作原理是相似的,比如往陶罐中加入草木灰生成沉淀之后利用粗布过滤的步骤就是现在分离的“土法过滤”,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过去的化工革命先辈们还会加入萝卜片熬煮,利用萝卜片中的果胶吸附杂质,这不就是现代的“吸附法”吗?正是有着这些聪明的智慧才能让过去对硝石的提纯至八成以上。




石臼碾药:生死线旁的“配比艺术”

经过陶罐提纯之后的硝石可以作为氧化剂,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为火药的爆炸提供了能量来源。我们都知道火药的配比是“一硝二硫三木炭”,南昌起义的时候兵工厂的化工小组就是用这种土法来配制火药,装填进子弹和手雷,为前线提供火力支援。

为了避免石臼碾药时碰撞产生火星引发爆炸在当时工人们就知道利用檀木槌而非铁器碾磨这与现代化工中“易燃易爆物料需要惰性材质工具”的安全规范一致。

当年所制作出的火药威力有限且稳定性差,但是在南昌起义那种封闭环境下实属不易。如今,化学化工领域已研发出TNT、硝铵炸药等高性能产品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配比与防爆监控。但不变的是“精准控制物质反应”的核心逻辑——从南昌兵工厂的陶罐熬煮到现代化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化学工作者对“精确”与“安全”的追求从未改变。




铜壶蒸馏:战地酒精的 “生死浓度”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藏的“铜制蒸馏器”——当年化工小组制备消毒酒精的关键设备。当年的蒸馏全凭经验控制火候,常因浓度不足影响消毒效果,或因浓度过高引发燃烧风险。如今在实验室中,我们用气相色谱仪可瞬间精准检测酒精浓度,用智能蒸馏仪实现温度自动控制。但看着照片中工人用井水冷却冷凝管的身影,仍能感受到那份 “用有限条件创造关键物资” 的执着 —— 这与现代化学化工领域 “攻坚克难” 的科研精神一脉相承。

红军利用当地草药,用陶罐煎煮治疗伤员的药剂,用土法提炼的酒精消毒。这些操作看似与 “化工” 关联不大,却藏着最朴素的 “分离提纯” 思想 —— 通过加热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再通过过滤去除杂质,这与我们今天用回流装置提取天然产物、用层析柱分离化合物的思路,何其相似。

从腐蚀陶罐到防腐设备,不变的是化学初心

陶罐上的腐蚀痕迹、粗布上的硝渍、石臼里的粉末印记,都是先辈用化学智慧抗争的见证。当年他们在没有护目镜、没有防腐手套的条件下操作,双手常被溶液灼伤、被粉末侵蚀,却为起义胜利筑牢了物资根基。百年过去,我们的实验设备从陶罐、石臼变成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旋转蒸发仪,研究领域从 “自制炸药”“土法制药” 拓展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但先辈们留下的 “化工精神”,却始终在实验室里传承。就像我们上次做 “新型催化剂研发” 实验,连续一周调整反应温度、优化原料配比,失败十几次后才得到理想产物 —— 那一刻突然明白,当年先辈们在土灶前反复试验时,心中一定也抱着同样的信念:只要能为革命多提供一点物资,再多尝试一次也值得。

致百年前的 “战地化工兵”:这是我们的 “实验报告”

如今,我们在实验室里使用防腐反应釜、穿戴专业防护装备,操作着先辈难以想象的精密仪器。但当我们进行物质提纯、配比实验时,本质上仍在延续那份 “让化学服务需求” 的初心。

从南昌近郊的土作坊到现代化工园区,改变的是技术与设备,不变的是中国人在化学领域里的智慧与担当。你们当年在陶罐里煮沸的,不只是硝石溶液,更是救亡图存的希望;我们今天在实验室里探索的,不只是化学反应,更是强国建设的未来。请放心,属于化工的使命与担当,我们接过来了,也一定会扛下去。

下次再 “云游” 红馆,我们想带着自己的实验报告,站在那张老照片前 —— 告诉你们,当年你们用土法守护的中国,如今正以更强大的化工实力,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关闭窗口

上一篇:炬骨

下一篇:一灯燃八子·千炬耀山河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13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