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展现各二级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成效与特色,学校特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一、学院简介
【发展历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更好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学校于2020年9月在原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学科、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部分学术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学科资源整合,新组建资源环境学院。
【办学定位】学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导向,持续深化内涵式、特色化发展,致力建成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环境类学院。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2人,其中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29人,“双师型”教师22人。拥有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赣鄱俊才、江西省千人计划人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校首席教授等多名高水平人才。
【专业简介】学院建有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3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江西省一流专业、九江学院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双碳”转型专业。学生考研升学率均在30%以上,向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二、内涵建设
(一)党建引领
1. 党建引领生态教育
学院党委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以“弘‘两山’理念、育环保英才”为目标,创建“两山”党建品牌,开展三全育人的探索实践,为学生精心组织7期“两山”思政讲堂;组织学生支部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环境普及我先行”等主题党日活动,“万里长江清,资环护江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获2023年江西省优秀服务团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绘长江最美画卷”三下乡调研报告获省级一等奖。“两山”党建品牌建设成效被《中国教育在线》《大江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获校“党建+”优秀案例二等奖,获批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创建单位,获批省高校人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1项、校党建课题1项。
2. 党建引领“四个一”工程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文艺素质教育,提出“四个一”工程,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一次学术竞赛、培养一项文体爱好、力争获得一项荣誉奖励、每学期读一本经典著作。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参加文艺活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第19届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上获得1金1铜的优异成绩,入选江西省攀岩队。学院连续三年举办大一新生迎新晚会,获得学生热烈反响。
3.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教育
学院党委依托九江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理工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通过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示范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融入水平和课程建设积极性,学院获评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九江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

(二)人才培养
1. 聚焦新工科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
以专业核心课为抓手做好能力培养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学院获评江西省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校企合作课程2门。开展竞赛强师工程,推动教师业务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学院教师获得江西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江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九江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以地域生态文明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经验获评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二等奖1项,获评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1项,九江学院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问山问水”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团队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生态文明教研室获批江西省首批虚拟教研室。
2. 助推产教融合,打通全过程合作渠道
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挖掘九江市的环保合作潜力,以教师的横向课题合作为引线,搭建教师项目合作-学院实习实践-学生求职就业-企业人才储备的互利共赢新模式,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目标明确、从教学到就业的一条龙合作渠道。碳中和产业学院获批九江市重点培育产业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等知名机构建立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合作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多人。
3.坚持创新驱动,学科竞赛百花齐放
学院积极承办相关赛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从赛事报名、赛前准备到比赛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近三年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江西省“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选拔赛二等奖、江西省科学实验展汇演活动优秀奖等学生竞赛奖项66项,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0项。

(三)学科建设
1.瞄准地方需求制定学科发展目标
立足长江经济带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紧扣石化化工等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生态系统工程、资源高质化利用、工业废水控制技术共3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长江及鄱阳湖等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产品开发技术、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毒害污染物处理关键技术及新装备研究等方面研究,建有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
2.搭建合作平台赋能高层次人才培养
紧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学院强化产教协同,坚持学术赋能,稳步推进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成功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校级首个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坚实的实践平台和科研支持。作为主办单位,连续三届举办长江生态文明论坛,同时承办由中国毒理学会主办的外源化学物质健康与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开展前沿对话,为学子打造集理论研讨、技术展示与思维碰撞于一体的学术盛宴。
3.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95%以上,其中45岁以下占比80%。鼓励并扶持教师树立明确的教科研目标,着力培养扎根基层、素质过硬、业务精湛、水平高超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赣鄱俊才(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千人”计划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首批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专家1名,省教育厅认定“双师型”教师22名,九江市“双百双千”领军人才4名,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名,江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1名,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2名。

(四)应用转型
1. 精准锚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社会服务
立足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与九江市“9610”工程,深度实施《九江学院服务九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接大中型企业、省市对口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近三年累计承接《全国长江流域生态联合修复九江驻点研究(子课题)》《八里湖新区八里湖水质改善提升方案》《云平台化管控分散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SMRT-SBR工艺技术开发》等横向课题20余项,形成地方标准1项,长江大保护工作经验接受CCTV采访报道,服务经费到账超300万元,成果转化总额100万元。
2.紧跟时代变革全面开拓政校企合作平台
锚定产业发展绿色转型人才需求和人工智能变革趋势,构建“产业需求导引-培养方案共谋-实践平台共享”的育人生态。学院以专业发展定位为基准,打造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AI三大协同育人模块,建设了九江市重点培育的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与江西省九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九江市生态环境局、九江市湖口生态环境局、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学院共建了全省首家美丽建设培训学院、九江生态环境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等平台。这些举措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全面的对外合作框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学堂制特色化生态文明教育
2022年,学院正式成立渊明学堂,坚持每年开办一期长江生态文明试验班,组建长江生态文明田野调查队,精心打造“鄱阳湖大课堂”高端特色开放课堂。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中国工程院马军院士、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胡振鹏教授等多名业内知名专家围绕鄱阳湖流域地理地貌、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专题教育。《以学堂制特色化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九江学院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新华社点击率超40万次。

三、发展规划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今后,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2024年第二次党代会关于“3353”战略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大力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及党建等一体化特色建设,全力打造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生态文明人才培养基地、生态文明科技孵化基地和生态文明决策咨询基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的环境类学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资源环境学院供稿
责编:向真 审核:黄冬久 汪浩